5月10日至11日,由国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河北美术学院主办,河北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西柏坡红色教育学院协办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研讨会在河北美术学院召开。
本次研讨会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结合,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在实践层面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维路径,搭建国内外理论学术与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中外学者的对话与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外传播。

国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邢洪儒、河北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裴红彬、西柏坡红色教育学院院长田爱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内蒙古工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韩中交流促进委员会等37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河北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甄心恒主持。

邢洪儒代表会议主办方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背景和目的。他强调,此次研讨会对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会议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注入新活力的殷切期望。

裴红彬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在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文化创新发展方面的工作。他指出,艺术是推进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民族相互理解的重要桥梁,河北美术学院将充分发挥自身在艺术教育、创作和研究方面的优势,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在理论层面,进一步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加完善、更具指导意义;在实践层面,挖掘出更多切实可行的举措,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实践拓展。

田爱民代表会议协办方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介绍了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他指出,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赶考”的初心与使命,也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前行。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践层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宇文利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层意涵与中国文化基础”为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部副主任徐天启以“特朗普2.0下中国扩大南南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前景”为题,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恒赫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重创新”为题,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王玉平以“从晏阳初世界IP到翟城村再度振兴”为题,韩中交流促进委员会、国际多边外交评议会代表(议长)李昌虎以“韩中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题,研究生代表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席小荣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升华研究”为题,国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冯卫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百德福海参肽从中国走向世界”为题,国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二级巡视员张万彪以“经济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建”为题,依次作了大会主题发言。对这一理念的思想内涵、精髓要义、本质特征、内在逻辑、理论意义、实践价值、战略前瞻、策略步骤,以及河北省的具象实践与建议方案进行了高屋建瓴地研讨与论述。

研讨会设立了三个分论坛,40多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在“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分论坛中,与会者沿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轨迹,探寻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通相融之处;在“青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分论坛中,聚焦青年力量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角色,聚焦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地区冲突等全球性挑战,探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的协同应对之策;在“文化交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分论坛中,挖掘了不同文明的历史积淀、价值观念与艺术形式,充分彰显了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润滑剂与催化剂作用。



此次研讨会从主旨报告的高屋建瓴到分论坛的深入研讨,从理论的深度挖掘到实践的路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是对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是对全球治理难题的积极回应,为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的公平公正与健康发展、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会后,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河北美术学院红色文化园、党史教育馆、民俗文化长廊、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等党建、思政、文化建设成果。



